马铃薯栽培技术指南

发布日期:2018年11月12日    浏览次数:924

auto_3230.jpg

一、选地、选茬、整地

1.地块选择:土壤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涝能排水,透气性好,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地势以平地或缓坡地块为宜。

2.轮作倒茬:实行3年以上轮作;种植马铃薯忌迎茬和重茬。

3.茬口选择:前茬作物以禾谷类作物为宜。蔬菜茬忌选用番茄、茄子、辣椒、白菜、甘蓝和甜菜等地块。严禁选用在前茬施用过长残效药剂地块。

4.深耕:在土壤结构较好的地块,如中部地区黑钙土宜深耕30厘米;在西部盐碱地块可适当浅耕。

5.营养肥料:马铃薯是高产喜钾作物,吸收的钾素最多,氮素次之,磷素最少。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为主。一般有机肥施用量30-50立方/公顷(一定要腐熟后使用);化肥施用量:尿素200公斤/公顷,磷酸二胺300公斤/公顷,硫酸钾400公斤/公顷。

二、播前准备、播种

1.品种选择:适合当前马铃薯生产和市场不同用途的代表性品种,应购买有资质的正规单位或者商家生产的脱毒种薯。

2.脱毒种薯选择:选择优质脱毒种薯。脱毒种薯是指马铃薯种薯经过一系列技术措施清除薯块体内的病毒后,获得的无病毒或极少有病毒侵染的种薯,它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

3.种薯挑选:种薯出窖后应进行挑选,将老龄薯、畸形薯、损伤薯、病害薯、腐烂薯淘汰,把合格种薯进行催芽。

4.催芽:种薯于播种前20-25天出窖。放在温暖的室内,在15-20℃的条件下催芽,催芽长度为0.5-1.0厘米,机械播种芽长控制在0.5厘米,人工播种芽长控制在1.0厘米。

5.种薯切块:种薯切块应在播种前2-3天进行。薯块幼芽长出0.5-1.0厘米时可切块。保证每个切块上有1-2个芽眼,顶芽要一分为二,切块时要淘汰病烂薯。一般切块最低不宜小于30克,最好50克,30-50克小种薯不能切块,可以整播。薯块堆放成长条堆,堆高不超40厘米。

6.切刀消毒:切块使用的刀具用75%的酒精做到一刀一沾,每人两把刀轮流使用,防止切种过程中传播病害。发现烂薯时及时淘汰,切刀切到烂薯要把切刀擦拭干净后再用酒精消毒。

7.药剂拌种:切块用2公斤70%甲基托布津加1公斤72%的农用链霉素均匀拌入50公斤滑石粉成为粉剂,每50公斤种薯用2公斤粉剂拌匀,要求切块后30分钟内,均匀拌于切面。(地下害虫发生严重的情况下拌种时可加入杀虫剂锐胜或选用颗粒杀虫剂),阴干以减少水分散失,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病菌感染。

8.适宜播期:一般在土层10厘米,地温稳定超过10℃以上,为马铃薯适宜的播种期。正常年份我省各地区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末5月初。

9.播种深度:一般12厘米左右。土壤水份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浅播8-10厘米,干旱年份、土壤水份差的情况下可选择10-15厘米,具体根据土壤墒情而定。

10.播种方法

机播:在秋翻秋施肥秋起垄的基础上直接进行。选用播种机械,播种、施肥、起垄、复土、镇压作业一次完成。

人工播种:注意垄沟是否过深或过浅及播种密度,覆土时机械不能压坏种薯。

11.播种密度和播种量:不同地区适宜株行距为20-30厘米×70-80厘米。一般亩保苗3500-4500株左右。

三、田间管理

1.中耕管理:马铃薯田间管理以中耕培土为重点,同时配合除草管理。耙地一定要在种苗未出土前进行,及时用耙子将垄顶耙一下,在耙后耥第一遍蒙头土,这样既可灭草又控制地上部生长,也促进根系和匍匐茎生长,利于多结薯。苗齐后耥一遍。苗高达10-15厘米左右,再耥一遍。最后一耥要做成大垄,做到高培土、垄沟窄垄顶宽。

2.病虫草害防治

防虫:发生蚜虫、芜青甲虫、瓢虫时,叶面喷施2.5%敌杀死或氯氰菊酯。

防病:主要是晚疫病的防控。依据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确定防病时间,注重预防为主。一般每隔7-10天施药一次,防治7次左右,药剂要交替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可选用80%大生、72%甲霜灵锰锌、63%唏酰吗啉锰锌、72%克露、70%乙磷铝锰锌、64%杀毒矾、52.5%抑快净。

除草:除草剂可选择苗前或苗后除草。苗前选用嗪草酮加乙草胺,以封闭防除田间杂草。苗后除草在杂草3-6叶期,选用精禾草克或精稳杀得进行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杂草。

四、收获

1.时期:当田间大部分茎、叶由绿转黄进入生理成熟期后开始采收。

2.杀秧:在收获前5-7天用机械杀秧,机械杀秧时不能伤害到马铃薯块茎,然后用马铃薯专用机械进行收获。

3.及时收获:选择晴天收获作业,严防块茎在收获时造成机械损伤和收后雨淋、受冻。收获后期,应随起随收,避免夜间降温而造成冻害损失。收获后的块茎应晾干、散热一段时间,减少夹带泥土和残株。将收获后块茎就地晾晒2-4小时,散失表面水分至表皮干燥,土壤上冻前结束收获。


上一主题: 冬储种子七注意

下一主题: 如何有效防治羔羊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