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双阳区奋力争当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2日    浏览次数:997

近年来,长春市双阳区按照市委全力打造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聚焦补齐县域经济短板部署要求,突出特色优势,加速融合发展,奋力争当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发展“四型农业”,做优“产业提质”文章,持续增强乡村振兴支撑力

充分放大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乘数效应,编规划、组专班、促落实,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增值增效空间。一是延链发展特色农业。坚持强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加快国际梅花鹿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全区梅花鹿总量达到37万只,年产鹿茸740吨,梅花鹿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亿元,双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梅花鹿养殖基地和梅花鹿产品集散地。二是扩模发展精品农业。以打造长春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为引领,启动实施“十礼八乡”乡特品牌建设,百栋棚膜、千垧良田、万头养殖“百千万”工程全速推进,“庭院经济”积小成势,山野菜、龙丰果、鲜食玉米等产业链条不断拓展,富硒米、生态肉、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打入高端市场,鹿业、果蔬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集聚效应凸显,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发展到6个。三是多元发展休闲农业。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打造神鹿峰旅游度假区、曙光民俗村、小红帽草莓园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大将玫瑰园、汗血马产业园、鹿岭春晓休闲山庄串珠成线,中国梅花鹿节、黑鱼葡萄节、双营香瓜节等系列活动集聚人气,预计年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值将突破40亿元,双阳区被推荐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四是示范发展数字农业。深化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奢爱良蔬、博文鹿业等数字化应用典型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国信农业、瑞禾农业获评全省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太平镇小石村被确定为全省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典型村。

实施“四大工程”,做足“建设提标”文章,持续增强乡村振兴承载力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细化政策、强化配套、优化服务,加快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生态美丽迈进。一是实施美丽乡村示范工程。高质量编制全域镇村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奢岭街道为代表的城乡融合型、以小石村为代表的景村融合型、以鹿乡村为代表的产村融合型“一品村镇”,精品化打造美丽乡村示范风景带4条,“百村示范”“千村美丽”村达到48个,肚带河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二是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域推广“五主”人居环境管理模式,大力开展村庄清洁专项攻坚,启动实施饮马河、双阳河流域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改造农村厕所4.9万户、评选干净人家4.1万户,乡镇污水处理厂、无害化处理站实现全覆盖,域内28条河流得到有效治理,打造国家和省级生态镇4个。三是实施基础设施升级工程。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60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农村电网、5G通信设施逐步完善,神鹿峰旅游路上榜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双阳区蝉联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四是实施公共服务优化工程。集中力量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农村文博图馆达到45个,新建文化小广场225处,打造“三文之家”1000户,黑鱼村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突出“四治联动”,做实“治理提效”文章,持续增强乡村振兴凝聚力

深化拓展“1+3+X”基层治理模式,双阳区获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县区。一是突出政治引领。系统推进“1331”治理体系建设,“五星级”乡村党组织创建、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效明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有效发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的村达到78%、超50万元的村达到23%,双阳区被确定为全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县。二是突出法治保障。“一村一警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打造“一乡一品”法治文化阵地11个,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发展到7个,奢岭街道获评全国依法治理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三是突出德治教化。全域推行德治积分制管理,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点亮文明新风,最美系列人物、良好家风家训引领社会风尚,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12个。四是突出自治强基。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广泛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谈等活动,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