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 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2025年说课大赛成功举办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 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深化改革勇于创新苦干实干富民兴陇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
- 【白城】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实施“三级跳”调训培训模式助力高素质农民思想技能“双提升”
- 【长春】新农人联盟谋发展 村支书领富显担当
- 【长岭】县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试点工作交流研讨会
- 【伊通】农民科技教育中心召开“吃空饷”问题治理工作会议
- 【抚松】县农民科技教育中心组织开展2024年上半年中专班结业考试
-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习近平:组织动员亿万职工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 【省校】同台竞技展风姿 再“说”促教有新高——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说课大赛正式开赛
- 习近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抓好防灾减灾 增强农业韧性
眼下,全国秋粮收获过半,主产区进入收获高峰,各地多举措确保颗粒归仓、应收尽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气象事件增多,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今年,华北、东北等粮食主产区遭遇洪涝灾害,部分农田受灾严重。端牢粮食饭碗,要把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摆在更重要位置,不断加大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让更多地区农业生产摆脱“靠天收”的局面。
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农业生产实际看,农业灾害防重于救、防灾就是减灾。在防灾措施上,重要举措之一是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旱能灌、涝能排,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目标。2022年底全国已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19.18亿亩耕地超过一半是高标准农田。但是高标准农田“标准”不高、偷工减料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自上而下强化监管,严把设计关、材料关、施工关、资金关、监理关、验收关“六关”,确保将高标准农田建成放心工程,夯实粮食丰产丰收根基。
农业灾害发生后,要及时进行救灾,减少损失。从多地实际来看,农民对于农业灾害的防范意识仍然较为薄弱,防灾减灾的应对措施较少,灾害发生后往往较为被动;同时,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各地灾害发生后主要通过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力量进行农业生产自救,普遍缺少专业化的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队伍,在体制机制、人才队伍、装备设施上需尽快补短板。农业农村部门还要加强同气象、应急管理、水利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做好灾害监测预警,协同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此外,农业保险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进一步提高灾后赔付效率和推进险种创新。当前,不少地方仍存在农业保险整体赔付水平低、赔付不及时等问题;部分农民也存在侥幸心理,不愿在农业保险上多投入。要让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有效保障,还需加大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开发力度,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和保障标准,增强农业保险吸引力。同时,要加快探索建立农业巨灾保险制度。农业巨灾保险具有“触发即赔”的优势,省去现场查勘定损环节,提升了理赔时效,能有效放大政府财政救灾资金效益,提高灾后救助效能。目前,黑龙江、江西等地都有相关试点,需进一步完善并逐步扩大范围。
仓廪实,天下安。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确保全年粮食丰产丰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基础支撑作用。各地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扎实抓好粮食生产,在农业防灾减灾上舍得投入、精准投入、持续投入,不断增强我国农业生产抗灾害能力,实现少减产、多丰收,让中国饭碗里装上更多中国粮食。(经济日报)
上一主题: 村美民乐幸福多——松原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侧记
下一主题: 系统筹划现代设施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