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小院里,写活乡村振兴“大文章”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01日    浏览次数:993

  深秋的田野,麦浪翻滚、满目金黄。稻田里,一株株成熟的水稻颗粒饱满,沉甸甸地随风摇曳……近期,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稻渔科技小院的研究生驾驶收割机在稻田里穿梭。他们早已熟练掌握收割机的使用方法,随着机械在稻田里“奔走”,一串串饱满的稻穗卷入机腹,不一会儿就满载而归。

  稻田深处,带领大家忙碌的是稻渔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秋举。“今年,我们这片试验田交出了每亩1100多斤的成绩单。”王秋举手里搓着颗颗饱满的稻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2018年,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吉林农业大学牵线,王秋举带着她的研究生,依托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南崴子村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稻渔科技小院。

  五年来,师生们扎根稻渔科技小院,把课堂、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技术送到农民身边,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搞创新、解民生、治学问,一批批研究生在这里进行试验和研究分析,让稻田“科技范儿”十足。

  记者跟随师生们走进稻渔科技小院,只见大棚池子里,小龙虾游来游去,不时吐着泡泡。目前,师生们已对小龙虾取样完毕,正按程序进行人工繁殖试验。驻扎稻渔科技小院期间,师生们因地制宜,建立了一套具有吉林特色的“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找到了解决传统养殖弊端的“钥匙”。

  传统的稻田养殖虾蟹模式,不能实现机械化插秧,且缺乏放养密度、苗种质量等判定标准。为摸索出一套适宜本地的放养技术,为养殖户提供准确参数,进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师生们长期在稻田里摸爬滚打,反复试验,最终创新研究出“双边沟+分箱式插秧”稻田养殖虾蟹模式。

  “这种模式在传统四面环沟的基础上,改为对侧边沟,使得虾蟹饲料投喂区域相对集中,提高了饲料利用率,更便于机械化操作。”王秋举介绍,该模式在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创新大赛中荣获特等奖,目前,已在我省推广超过10万亩。师生们还成功培育了适应北方寒地环境的小龙虾苗,为我省养虾业增添了新品种。去年,稻渔科技小院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授予全国“最美科技小院”荣誉称号。

  几度春秋寒暑,师生们也收获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五年来,在王秋举指导下的研究生先后发表SCI论文10余篇,同时,协助蓝谷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3个,该合作社相关产品还获得全国渔米比赛银奖和绿色生态奖两项。现在,师生们又开始了新的课题研究,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迈入了新的阶段……

  科技与农业,校园和乡村,双向奔赴,正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孕育更多惊喜。(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