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新春农货卖得俏

发布日期:2024年02月20日    浏览次数:994

  大米、黄豆、豆油、杂粮……春节期间,位于农安县隆达商业街附近的华裕粮油店里,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吸引了不少顾客。“这些产品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粮油店工作人员介绍,店里销售的农产品都来自农安县黄鱼圈乡潘家坨子村的潘太刚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2月15日一早,合作社理事长潘太刚来到店里,一边核对销售清单,一边详细询问订单情况。“我们是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现在店里的农产品越来越丰富,很多产品供不应求。”潘太刚介绍说,合作社规模化种植120公顷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8000多公斤;建起4000平方米的大米加工厂和分装车间,“鸿鱼”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农产品认证;规模化种植5公顷大豆,新上了一整套豆油生产设备。

  “我们合作社现在也算‘家大业大’了,不仅生产粮食,还搞农产品加工。”早在10年前,潘太刚就有了种好粮、做加工的打算,并逐年按照计划去完成——成立农民合作社、把土地连成片、实现全程机械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年,他打算再种10公顷小麦,生产加工绿色面粉,“目前已经选好了地块,种子和农资已经订好了。”

  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几年,潘太刚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兼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产前、产中、产后衔接起来,初步实现了由粮食生产向加工销售转变,让放进粮仓的原粮变成了揣进兜里的“增收粮”。

  “合作社种粮,不仅要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潘太刚告诉记者,“就拿大米来说,咱们合作社的加工厂一天能生产10万公斤,通过精包装、品牌化、溯源系统,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跟随潘太刚的脚步,记者来到距离“华裕粮油店”不远的“鸿鱼榨油坊”,碾压、蒸豆、定型、榨油、装桶……利用最新引进的生产设备,一条大豆产业增值链展现在眼前。赶在春节前,潘太刚合作社开办了第二家产品直营店,通过大豆种植和豆油加工,让优质农产品充分变现。

  “这套生产设备每天能生产1000公斤豆油,每50公斤大豆能产出6公斤左右的豆油,我们都是当天加工当天卖。工艺上使用了‘熟榨’,味道更原始浓香。”潘太刚说,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能只靠初加工,还要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加工后的“笨榨”豆油,能卖到20元/公斤,比卖原粮至少增收10%。

  新的一年,潘太刚合作社将继续提升农产品品质,引领农业生产向规范化运营、标准化管理、品牌化迈进。“现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要想站稳脚跟,还要发展绿色农业,走精品路线。”潘太刚表示,他们要把加工业做优做精,让更多农民受益。(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