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广辟生源保证质量完成培育

发布日期:2017年06月21日    浏览次数:1928

 近日,吉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伊通县分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坚持“产教融合、创新模式、完善制度、提升质量、强化效果”的总体思路,抓住“人”这个核心,抓住“扶”这个关键,抓住“培”这个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加快构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伊通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伊通县农广校承担新型主体带头人120人、专业技能型120人培训任务。在遴选学员全校教职员工深入1515合作社、120个家庭农场、189个村、1168个自然屯,种地规模在7公顷以上、退耕还林在5公顷以上农户优中选优,为开班做准备。在专业设置针对农民需求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当地农业实际和职业农民生产需要,科学合理设置培育课程,在培训内容上,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规模化发展。结合农民需求,前瞻性的确立培训专业和培训计划,既有政策掌握又有主体经营模式指导、既有理论充实又有田间操作、既有技术提升又有销售技巧、既有产业的微观调整又有宏观展望、既有创业途径的引领又有成功典型介绍,学员视野开阔、能力提高、信心增强,将会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一批经营主体带头人。

根据课时安排聘请专家授课。为了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感染力强专家。创新培育模式注重培训实效。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注重实践技能操作,开办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综合运用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在课堂上学员根据授课内容提出很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专家一一解答,并根据学员的需求有所侧重的灵活改动授课内容,针对性更强更实用。做到“三个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学员需求相结合,与学员创业项目有机结合。与学历教育衔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在理论课培训结束后,根据考核情况优先把考核成绩好的学员列为重点培训对象,进行系统化的中职教育,计划2年内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分期全部中职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伊通校 丁佳贤 赵宝良)